十堰致遠教育:理順開放課堂的辯證關系
日期:2018-11-26 閱讀:1686一些教師認為,新課改就意味著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,讓課堂自由生成,讓學生自主生長。對于這種說法,我始終持懷疑態度。在我看來,開放課堂不妨堅持一種‘中庸之道’。
放開展示,不放指導
無論是傳統課堂還是所謂課改課堂,一節好課,都應當是“教”與學的相互作用,放與不放的相互博弈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是一種相互作用與相互博弈。
展示,是現代課堂的一個重頭戲。學生通過書面、口頭、行為等方式來展示個人或組內的學習成果,達到活躍思維、鍛煉勇氣、培養能力、塑造人格的目的。放開學生的展示,就是充分調動更多學生的學習熱情,盡可能地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與評價。展示的過程,更需要教師的指導或引導。
有一次,在“品讀詩歌”這一環節,我發現學生所展示的內容,有的是借用了一些現成答案,有的是品讀不得要領,我便適時指導:品讀詩歌、體會詩情不妨從詞語入手,抓住關鍵詞語有助于我們體會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。如按照“原意—詩中意—詩中作用”的線索來品讀,詩歌并不難懂。我輔以例句來闡釋,大部分學生便很快掌握了要領。
在課堂教學中,教師結合實例進行的“有高度”的指導和“有方法”的引導,對學生更有幫助。如徐霞客所說:“塞者鑿之,陡者級之,斷者架木通之,懸者植梯接之”,這樣往往能讓學生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,教學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。
放開體驗,不放示范
現代課堂提倡“先學后教”,先學是為了喚醒學生對于文本、對于問題、對于實驗等方面最純真、最有個性的體驗。這種體驗,有助于學生將客觀知識與主體經驗兩者之間相互打通,使其成為“我的感受”或“我的知識”。正如特級教師程翔所說的那樣:“沒有閱讀體驗,他的學習就隔了一層,就沒有進入學習的過程中來。”因而,體驗式學習成為現代課堂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。
現在許多學校都注意在課堂中增加學生的體驗、展示、交流環節,但有些學校教師的示范(如范讀、范文)卻悄無聲息地退出了,代之以“機讀”與“百度文”。這些現成的示范材料貌似更加完美,但對學生來說,它們卻缺少一種親切感。我認為,無論怎么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,教師適當的示范永遠有存在的價值,甚至可以說,這種價值是其他資源永遠都無法替代的。
比如,在“讀出情感”這一教學環節,一名學生讀得比較平淡,我便有針對性地說:“有感情的朗讀應當理解作者的感情,把握重音,讀好停頓,抑揚頓挫……”,接著我給學生示范性地朗讀了第一節。接下來另兩名學生的朗讀,立即顯現出明顯的差別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種示范讓學生得到了一種看得見的成長。
再比如,在“仿寫訓練”環節,我展示了一首自己寫的詩歌,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切地體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。
放開對話,不放效率
師生、生生之間的互動,個人與他人、個人與文本之間的對話,構成了現代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分水嶺。學生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之后,其他學生以質疑的方式、教師以追問的方式與之對話,一些問題在問答與闡釋之時立即得以明了和深化。質疑與追問,闡釋與補充,彰顯出個人的風采和團隊的智慧,這使得課堂有了寬度和深度。
然而,課堂的質疑與對話,一如游客與導游,如果講解過于詳盡,質疑過于寬泛,往往會影響游覽的進程,也影響行程的質量。教師如果不善于在問與答、質與量之間合理取舍,有時會讓課堂停留在一些次要問題的討論上,學生糾纏于某一問題,貌似熱鬧,40分鐘的課堂時間卻悄然而過,往往無法完成預期的課堂教學任務。因而,控制與引導、節奏與效率等需要教師的統籌兼顧——既不行色匆匆,也不漫無邊際。緩慢處可“明察秋毫”,快速時可“蜻蜓點水”——這便需要教師有一種強烈的目標意識:重點難點,講透議透;其他環節,點到為止,甚至可以忽略不計。有了這種目標意識,課堂才可能呈現“濃妝淡抹總相宜”的理想狀態。《在山的那邊》一文的教學時,我便是在統籌目標下來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的,也是在這樣的目標統籌下來取舍教學資源、控制課堂節奏、把握課堂效率的。
放開課堂,不放質量
在自學、互學、展示、質疑、評價等元素支撐下的課堂,教師的預設大多較為抽象,而學生的生成則更為精彩。然而,也有一些課堂一旦將這些表面要素抽離,一堂課下來,學生收獲并不大。長此以往,學生展示、質疑的興趣乃至考試的成績,都會大打折扣。這種只重形式的表層課改,便會以犧牲教學質量而告終。由此可言,教師的教學能力無論是在“傳統課”上還是在“課改課”上,都顯得尤為重要。
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力支撐。余文森教授曾指出:“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,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、提高、進步”。在我看來,文本學習、課堂管理、習慣養成是有效教學的三駕馬車。文本學習,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手段;課堂管理,是形成良好學習氛圍的必要行為;習慣養成,則是鞏固知識、形成能力、持續運轉的慣性保證。三者不可偏廢。
課堂上放與不放,顯然不只上面提到的這些方面,比如在涉及過程與目標之時,放開的應當是過程,不放的應當是目標;涉及形式與內容之時,放開的應當是形式,不放的應當是內容,等等。我們只有理順了這些辨證關系,在教學中堅持必要的“中庸之道”,教學改革才會有理性的思想基礎,我們的課堂教學才可能實現美麗的跨越。
地址: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公園路58號(張灣電腦城旁家家樂公寓)
電話:0719-8228569,15549947177
Q Q:807747431(官Q) 2480467152(教育學院) 2835664406(咨詢)
QQ群:240317094
E-mail:zhiyuanjiaoyuzixun@qq.com
新浪微博:@十堰致遠教育,微信公眾平臺:zhiyuan-ED
十堰致遠教育咨詢有限公司,十堰致遠教育,十堰教育培訓 ,十堰定制式教育,十堰高考培訓輔導, 十堰中考培訓輔導,十堰中小學生培訓輔導,十堰學生學習,十堰有效學習,十堰學生培訓,十堰培訓, 十堰拓展培訓,十堰人才測評與生涯規劃,十堰留學游學,致遠,致遠教育